1. 极限成本控制能力:他们知道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维持运营,如何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这种刻入骨子里的成本意识,是那些在资本泡沫中长大的公司难以企及的。
2. 下沉市场理解与渗透能力:地推铁军和社区网络,让他们真正触摸到了中国商业最基础的毛细血管。他们理解那里的规则、人情和痛点,知道如何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提供服务。这种认知,是无法通过线上报告和数据分析完全获取的。
3. 基于“贫矿”数据的风控能力:“信用微粒”模型虽然粗糙,但它代表了一种方向——在传统征信数据缺失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碎片化、非标的数据进行风险判断。这种能力,在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时,构成了独特的技术壁垒。
4. 组织的韧性与协同能力:经历了内部的文化保卫战和中台建设,“智伞”的组织具备了极强的抗压能力和快速适应变化的弹性。各事业部既能独立作战,又能通过中台协同配合,这种“形散神不散”的架构,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和失败中,用汗水和教训浇灌而成。它们构成了“智伞”真正的护城河,比任何单一的技术专利或商业模式都更加坚固。
三、 战略清晰:从活下去到活得好
现金流的改善和核心能力的明确,使得“智伞”的战略变得更加清晰和坚定。
陈默在战略复盘会上,重新定义了公司的核心战略:“深耕产业毛细血管,做小微经济与数字世界的可信连接器。”
这意味着,他们彻底放弃了与星海在主流市场正面竞争的幻想,转而将全部精力聚焦于被巨头忽略的、广阔而分散的下沉市场。他们的角色,是利用技术和数据,帮助那些小微企业、个体户、社区,更顺畅地融入现代商业和金融体系。
“我们不再是什么都想做、什么风口都追的追风者,”陈默坚定地说,“我们就是‘毛细血管’的专家。我们要把根扎下去,扎得越深,就越没有人能轻易撼动我们。”
基于此,资源投入的方向也更加明确:
· 优先支持数据洞察事业部和社区服务事业部,因为它们最贴近核心战略。
· 技术中台继续加强通用能力和数据资产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