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方无法标准化接入,意味着每开拓一个新的核心企业,“智伞”很可能需要为其寻找和说服一个新的资金方,工作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三、 系统之困:小马拉大车的窘境
业务量的轻微增长,很快就让方哲团队引以为傲的“轻量级”、“最小可行”系统露出了疲态。
最初为恒远制造一家设计的接口,在接入第二家核心企业时,就遇到了对方ERP系统接口不兼容、数据格式混乱的问题。技术团队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进行定制化开发和数据清洗,这与“标准化、可复制”的初衷背道而驰。
当同时处理的应收账款凭证超过百笔时,那个简陋的“区块链登记查重系统”开始出现性能瓶颈,查询速度变慢,偶尔还会出现数据同步延迟,引发了资金方的担忧。
而为了满足不同资金方的风控数据需求,技术团队需要不断为同一个数据源开发不同的输出接口和报表格式,疲于奔命。
方哲不得不向陈默和林薇发出警告:“我们的系统架构是基于MVP思想搭建的,它是一辆轻便的摩托车,能快速跑起来。但现在你们想让它拖一辆大卡车,它会散架的!我们必须立刻投入资源进行系统重构,建设一个更稳健、可扩展的中台系统,否则业务不仅无法扩张,连现有的合作都可能出问题!”
然而,系统重构意味着需要投入本已极度紧张的技术人力和时间成本,这无疑是在已经绷紧的现金流上又增加了一份沉重的压力。
四、 运营之困:被忽略的“人”的成本
最大的裂痕,出现在运营层面。地推团队成功开拓了一家新的核心企业F公司,也找到了一家愿意合作的资金方。然而,在向F公司的供应商推广时,他们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这些供应商规模更小,老板们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也更低。他们完全搞不懂什么是“应收账款融资”,什么是“数字凭证”,警惕性极高,生怕是新型的骗局或者高利贷。
地推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反复解释,甚至需要拉着F公司的采购人员一起帮忙作证,才能打消对方的疑虑。沟通成本极高,转化率却很低。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