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星火燎原——信用筑基与驿站新生

来人微微抬起帽檐,露出一张带着风霜却眼神精亮的脸——正是许久未露面的吴明!

“强子,是我。”吴明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

刘强一愣,随即眼中爆发出惊喜:“吴哥?!你…你怎么来了?快进来!”

吴明的到来,在疲惫压抑的仓库里激起了一阵小小的波澜。陈默将他请进简陋的办公室。

“吴哥,你…”陈默看着吴明明显清瘦的脸颊和眼中的血丝,一时不知从何问起。

“我一直在外面。”吴明开门见山,声音低沉却清晰,“盯着‘快雨伞’,也盯着一些…他们背后更深的东西。”他端起陈默递来的水,猛灌了几口,“你们搞的‘涅盘’,动静不小。林薇入局了?”

陈默点头,简要说了现状,尤其提到了校园信用模型和驿站生态的困境。

吴明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粗糙的桌面上敲击着,像在破译某种密码。当听到信用模型缺乏多维数据和银行合作遇阻时,他眼中精光一闪。

“数据…维度…”吴明沉吟片刻,忽然抬眼,“理工大西门,‘知味书屋’,知道吗?”

陈默和苏蔓对视一眼,点点头。那是理工大附近一家很有格调、也很有口碑的独立书店,老板是个很有情怀的退休教授,姓方。书店也提供咖啡和自习空间,在学生中人气很高,但从未接入任何外卖或电商平台。

“方教授有个独子,方哲,”吴明语速加快,“在北美读博,研究领域是…分布式机器学习与隐私计算。”

陈默的心猛地一跳!

“方教授为人清高,厌恶资本裹挟,所以一直拒绝平台合作。但他儿子方哲,对技术赋能实体、尤其是保护隐私前提下的数据价值挖掘,非常热衷。”吴明看着陈默,“如果能打动方教授,让‘知味书屋’成为‘星火易站’的线下文化品鉴点,甚至…通过某种技术方案,在保护用户绝对隐私的前提下,让书屋的会员借阅记录、文化活动参与度等‘文化信用’数据,以脱敏加密的形式,为你们的校园信用模型提供参考维度…”

吴明的话如同惊雷,在陈默脑中炸响!一个全新的、极具想象力的维度!“文化信用”!这不仅能丰富模型,更能将“星火”的生态从物质交易拓展到精神文化层面,形成差异化壁垒!而且,如果能得到方哲在隐私计算技术上的支持…

“方教授…能同意吗?”苏蔓又惊又喜,又带着巨大的疑虑。

“很难。”吴明直言,“方教授对平台经济成见很深。但…事在人为。方哲下个月会回国探亲。这是窗口期。”他顿了顿,补充道,“我会提供一些…关于‘知味书屋’经营现状和方教授个人偏好的背景信息。怎么打动他,看你们的本事了。记住,真诚和技术可行性,是唯一的钥匙。别玩资本那套虚的。”

小主,

吴明的信息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瞬间指明了方向,却也带来了更艰巨的挑战——攻下方教授这座孤高的堡垒!

陈默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调整战略重心!

暂停设备租赁: 集中资源,主攻“知味书屋”!

“易站”聚焦文化品类: 立刻在“星火易站”开辟“书香流转”专区,重点吸引二手教材、经典读物、艺术画册等文化类物品交易。同时,技术部连夜开发专属页面,突出“知识共享”、“以书会友”的社区氛围。

组建“文化攻坚”小组: 陈默亲自挂帅,苏蔓负责商务沟通与方案设计,赵工负责技术可行性论证(尤其是隐私保护方案),并紧急联络在北美留学的同学,尝试与方哲建立初步联系,探讨技术落地的可能性。

拜访“知味书屋”的日子,气氛凝重。书屋坐落在理工大西门一条安静的小巷,古色古香的门楣,透着一股与世隔绝的书卷气。方教授穿着中式褂子,头发花白,面容清癯,眼神温和却带着疏离的审视。他安静地听完了陈默关于“星火易站”和“文化信用”合作的构想,以及对方哲技术的期许。

“陈总,”方教授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书屋虽小,却是我的一方净土。我不需要平台引流,也不希望我的读者,为了所谓的‘信用分’,在书架前变得功利。读书,贵在静心,贵在纯粹。”他轻轻抚过手边一本泛黄的线装书,“至于哲儿的技术,那是他的追求。我不会,也不能用父亲的身份去影响他的学术选择。”

婉拒,干脆而彻底。没有斥责,却比任何斥责都更有力量。苏蔓的心沉了下去。陈默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压力,但他没有退缩。

“方教授,您说得对。读书贵在静心。”陈默微微躬身,语气诚恳,“我们提出合作,并非想打扰这份清净,更不想让阅读变得功利。恰恰相反,我们是想探索,在保护好这片净土的前提下,技术能否让知识流动得更温暖、更便捷一些?”

他指着“星火易站”上刚上架的几本绝版旧书:“您看,这本《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建筑系学长托付的。他说带不走,又舍不得卖给废品站,希望找到真正懂它、爱它的学弟学妹。还有这本八十年代的诗集,是一位老校友的珍藏…它们躺在平台上,等待的是缘分。而‘星火驿站’的老王,愿意免费提供空间,暂时保管这些书,等待爱书人。”

“我们构想的‘文化信用’,不是分数,而是一种基于信任的标识。它或许能让这本珍贵的《汇刊》,优先被同样热爱古建的同学看到;能让方哲的隐私计算技术,守护每一笔借阅记录背后的故事不被滥用。我们想做的,是搭建一座桥,连接起散落的爱书人,让有价值的书找到归宿,让纯粹的阅读交流,多一种安全便捷的可能。”陈默的目光坦荡而热切,“技术是冰冷的工具,但如何使用它,取决于人心。‘智伞’从校园里磕磕绊绊长出来,我们比谁都珍惜这片土壤的纯粹。恳请您,给我们一个证明初心的机会。”

方教授沉默着,目光落在陈默身上,又缓缓扫过屏幕上那些等待流转的旧书影像。书屋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良久,他轻轻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