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组织熵增——当活力遭遇规模诅咒

一场旨在对抗“组织熵增”、重燃组织活力的变革,在陈默的推动下拉开帷幕。其核心目标,是在保持规模化运营必要秩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恢复和激发小团队的创业精神与敏捷性。

首先,是推行“团队拓扑”重构,打破部门壁垒。 陈默授意人力资源与各事业群负责人,尝试一种新的组织模式——“流动的使命型团队”。

在不打破现有事业群架构的前提下,鼓励甚至强制要求,针对重要的、跨领域的创新项目或关键客户战役,成立跨职能的、拥有高度自主权的“特战小队”。这个小队从各职能部门临时抽调精锐组成,在项目期间,他们脱离原部门的日常管理,直接向项目发起人(通常是某个事业群负责人或资深总监)汇报,并拥有该项目范围内的预算审批、资源调度和关键技术决策权。

项目完成后,团队解散,成员回归原部门或流入新的项目。这种模式旨在复制创业初期“小团队、快节奏、高授权”的工作状态,用灵活的团队结构来对冲庞大组织的僵化。

其次,是实施“决策权下沉”,让听见炮火的人呼叫炮火。 陈默要求管理层梳理并公布一份 “决策权限清单” ,明确将哪些类型的决策下放至哪一层级。

例如,将一定金额以下的项目预算审批、特定范围内的产品功能迭代、非核心技术的选型等权限,明确下放至总监甚至资深经理层级。同时,配套建立“决策复盘”机制,并非为了追责,而是为了帮助中基层管理者提升决策能力。目标是让大多数日常运营决策在最接近战场的地方做出,极大缩短决策链条。

小主,

再者,是革新考核激励机制,导向价值创造而非流程遵循。 人力资源部在陈默的指导下,开始设计新的绩效考核方案。

新的方案大幅降低了对“流程符合度”、“文档完备性”等过程的考核权重,转而更加侧重“价值创造结果” 和 “客户成功指标” 。对于研发团队,考核重点从“代码行数”、“Bug数量”转向“用户活跃度提升”、“关键问题解决率”;对于市场团队,从“活动场次”、“媒体曝光量”转向“销售线索转化率”、“品牌健康度”。

同时,设立高额的“突破性创新奖” 和 “客户价值英雄奖” ,重奖那些敢于打破常规、为公司和客户创造了显着超额价值的团队与个人,树立新的价值标杆。

最后,是重塑文化场域,为“有益的混乱”保留空间。 陈默亲自推动了一系列文化复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