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价值翻译官——当技术语言遇见市场认知

这些鲜活的、充满焦虑和迫切需求的场景,被详细记录并带回公司,成为“价值翻译”最宝贵的原始素材。

其次,是启动“价值主张重构”工作坊。 由市场部牵头,针对每一个核心产品线和解决方案,组织技术、产品、销售代表进行封闭式研讨。

研讨的核心工具是一张简单的表格,左边一栏是“我们有什么(功能/技术)”,右边一栏是“对客户意味着什么(商业价值)”。

例如:

· “区块链不可篡改” -> “意味着您的产品品质承诺无法被仿冒,能有效打击串货和假货,保护您的品牌和价格体系。”

· “联邦学习数据隐私保护” -> “意味着您可以在不泄露核心配方/客户名单的前提下,与合作伙伴共享数据,共同优化预测模型,降低供应链断货或库存积压风险。”

· “智能合约自动执行” -> “意味着您的贸易款项可以根据预设条件(如验货合格、到港确认)自动划转,大大加快资金周转,减少人为纠纷和坏账。”

这个过程异常痛苦,技术人员总想强调技术的精妙,而市场人员则必须“狠心”地追问:“所以呢?客户能因此多赚钱还是少花钱?”经过反复的拉锯和磨合,一套套以客户利益为中心、极具说服力的新话术和宣传材料被提炼出来。

再者,是打造“场景化、可感知”的营销工具。 市场团队摒弃了厚厚的产品技术白皮书,转而制作了一系列轻量级的“价值解决方案卡”。

每张卡片聚焦一个具体的客户痛点场景(如“如何解决经销商串货难题?”、“如何让海外买家更快付款?”),用简洁的图示和精炼的文案,直接展示“智伞”的方案如何切入、如何运作,并醒目地标注出能为客户带来的核心价值(如“杜绝串货,维护价格稳定”、“回款周期缩短X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