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蓝星新生录——科技留白与文明防波堤

密统帝国 陛尊居士 8781 字 21天前

米凡的目光飘向远方,越过工地,落在蓝顿星球的天空上。蓝顿的天空是淡蓝色的,偶尔会有白色的“云鸟”飞过——那是蓝顿本土的生物,外形像云朵,靠扇动身体周围的气流飞行。看着云鸟自由飞翔的样子,他想起了自己曾经去过的一个叫“阿尔法”的星球。阿尔法星球的文明原本很温和,擅长艺术,他们的诗歌和绘画在星际间都很有名。但后来,阿尔法星球的领导人从“高阶文明交易所”买来了“物质重组技术”——这种技术能把任何物质变成食物、工具甚至武器,不需要任何劳动就能获得想要的东西。

一开始,阿尔法星球的人们很高兴,他们不再需要种地、做工,每天只需要享受生活。但好景不长,物质重组技术的漏洞渐渐显现——重组出来的食物含有微量毒素,长期食用会导致身体虚弱;更严重的是,因为不需要劳动,人们逐渐失去了创造力,艺术作品变得越来越空洞,甚至出现了“为了好玩,用重组技术制造怪物”的情况。后来,物质重组技术的核心部件出现故障,整个星球的供给系统崩溃,剩下的人们为了争夺仅有的安全食物,爆发了战争。米凡去阿尔法星球的时候,看到的是遍地的废墟,饥饿的孩子蜷缩在墙角,曾经美丽的艺术殿堂变成了武器仓库,那场景,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希望蓝顿星球,不会重蹈阿尔法的覆辙。”米凡轻声自语,手指在窗玻璃上画着圈。他想起昨天和蓝顿的 elder 卡鲁的谈话,卡鲁是双体人中最年长的,也是最了解双体人文化的。卡鲁对他说:“米凡先生,我们知道地球的技术很先进,但我们不想只做‘使用者’,我们想做‘创造者’。双体人的祖先用石头制造工具,用韧藤编织帐篷,都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我们也想靠自己的双手,建设属于蓝顿的未来。”卡鲁的话让米凡很感动,也更坚定了他“科技留白”的想法。

米凡转身回到办公桌前,打开全息电脑,调出蓝顿星球的发展规划图。规划图上,他把蓝顿的发展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5年),以基础建设为主,使用磁悬浮、量子通讯等中等技术,同时建立研发中心,培养双体人的科技人才;第二阶段(5-10年),在双体人掌握中等技术后,逐步引入反重力、超光速通讯等高等技术,进行联合研发;第三阶段(10年后),由蓝顿星球自主决定科技发展方向,大宇宙共同体只提供必要的支持,不干涉具体决策。这个规划,他修改了无数次,每一个阶段的时间节点、技术选择,都经过了反复推敲,确保既不会太慢,也不会太快。

电脑屏幕上,突然弹出一条消息,是李默发来的:“先生,研发中心的第一批学员已经确定,有50名双体人科学家和30名地球工程师,下周开始上课。”米凡回复:“好的,第一节课我去旁听。”他想亲自看看,蓝顿的科技人才是如何学习的,也想和他们聊聊,了解他们对未来的期待。毕竟,蓝顿的未来,不是靠他一个人规划出来的,而是靠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一起建设出来的。

米凡关掉电脑,走到书架前,拿起一本厚厚的书——《星际文明发展史》。书的封面已经有些磨损,里面夹着很多书签,都是他在不同星球考察时做的标记。他翻开其中一页,上面写着:“文明的发展,就像河流的流淌,需要有源头,有河道,有堤坝。源头是文明的根基,河道是发展的方向,堤坝是防止泛滥的约束。没有源头,河流会干涸;没有河道,河流会泛滥;没有堤坝,河流会冲毁一切。”这段话,是他最喜欢的,也是他在蓝顿星球实践的核心理念。

小主,

他合上书,再次看向窗外。夕阳西下,蓝顿的天空被染成了橘红色,光叶树的叶片发出的蓝光和夕阳的红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美丽的色彩。工地上的人们已经开始收拾工具,准备结束一天的工作,远处传来了双体人特有的歌声——那是一首关于“家园”的歌,旋律悠扬,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米凡的嘴角,终于露出了一丝微笑。他知道,蓝顿的路还很长,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所有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文明发展之路,不会重蹈艾买尔和阿尔法的覆辙。

5. 研发中心的第一课:疑问与答案的碰撞

一周后,共同体楼地下室的研发中心迎来了第一节课。研发中心的空间很大,分成了理论区和实验区,理论区摆放着环形的桌椅,中间是一个巨大的全息投影台;实验区则放着各种基础实验设备,比如磁悬浮原理演示仪、量子通讯模拟器等,设备上都贴着详细的操作说明,既有地球的通用文字,也有蓝顿双体人的象形文字。

上课前半小时,学员们就陆续到了。50名双体人科学家和30名地球工程师混坐在一起,虽然语言还没完全通,但大家都在努力用手势和简单的词汇交流。双体人科学家卡娅是第一次见到地球的实验设备,她的两个头凑在磁悬浮原理演示仪前,左边的头好奇地问:“这个……能让东西……飘起来?”右边的头则在笔记本上画着演示仪的结构,时不时抬头看看。坐在她旁边的地球工程师王磊,连忙点头,拿起一个小金属球放在演示仪上,按下开关,金属球立刻飘了起来。卡娅的两个头同时发出“哇”的惊叹,左边的头伸手想去碰金属球,右边的头连忙拉住她:“小心……按说明……不能碰。”

米凡和李默提前十分钟到了研发中心,看到学员们热烈交流的场景,米凡的心里很欣慰。李默走到他身边,小声说:“先生,这些双体人科学家都很聪明,之前我们给他们讲基础物理理论,他们很快就能理解,还能提出自己的疑问。”米凡点点头,目光落在卡娅身上——卡娅是蓝顿双体人中最年轻的科学家,也是卡鲁 elder 推荐的,她在双体人的“矿物研究”领域很有天赋,曾经发现过星纹石的温度调节特性。

上课铃响了,李默走上讲台,全息投影台亮起,显示出“磁悬浮技术基础”的标题。“欢迎大家来参加研发中心的第一节课,”李默的声音通过翻译器转换成双体人的语言,“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磁悬浮技术,这是蓝顿目前正在使用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未来进阶到反重力技术的基础。”他先在投影台上展示了磁悬浮技术的原理动画:两个带有相反磁极的磁铁,因为排斥力而相互悬浮,中间没有任何接触。“简单来说,磁悬浮技术就是利用磁铁的排斥力,让物体摆脱重力的影响,实现悬浮。”

李默讲完原理,就开始演示实验。他拿出一个磁悬浮轨道和一辆小模型车,把模型车放在轨道上,接通电源,模型车立刻沿着轨道匀速行驶,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大家看,这辆车没有轮子,完全靠磁力推动,速度快,噪音小,还不会产生磨损。”李默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我们在共同体楼和维和楼的电梯里,用的就是这种技术,大家平时上下楼的时候,可以注意感受一下。”

演示结束后,李默留出时间让学员提问。第一个举手的是卡娅,她的两个头同时看向李默,左边的头问:“李工,磁悬浮……需要很多能量吗?蓝顿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和地热,够不够用?”右边的头补充道:“如果……磁暴来了,磁力会不会……消失?”这个问题问得很关键,李默赞许地点点头,解释道:“磁悬浮技术的能量消耗确实比传统的电梯技术高,但我们用的是‘高效能量转换系统’,能把太阳能和地热的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足够支撑目前的需求。至于磁暴,我们在磁悬浮设备里加了‘抗磁暴线圈’,磁暴来临时,线圈会自动产生反向磁场,抵消磁暴的影响,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卡娅的两个头同时点头,右边的头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接着,地球工程师张远举手提问:“李工,我们现在用的磁悬浮技术,和反重力技术有什么本质区别?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反重力技术?”这个问题正好是米凡之前强调过的,李默看了米凡一眼,然后解释道:“磁悬浮技术是靠磁场的排斥力实现悬浮,需要有轨道或固定的磁场源;而反重力技术是直接改变物体的重力场,不需要任何支撑,理论上可以让物体在任何地方悬浮。但反重力技术需要‘引力子调控’的知识,而我们目前对引力子的了解还很有限,就像一个刚学会加减法的孩子,还没能力学微积分一样。如果直接用反重力技术,一旦出现故障,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修复,后果会很严重。”

小主,

张远明白了,他点点头说:“我之前在地球的时候,听说过阿尔法星球的事情,他们就是直接用了超出自己能力的技术,最后出了大问题。”李默赞同地说:“没错,阿尔法星球的教训告诉我们,技术发展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我们现在学习磁悬浮技术,不仅是为了使用它,更是为了掌握其中的物理原理,为未来学习反重力技术打基础。”

米凡一直坐在后排旁听,没有说话,但他注意到,所有学员都在认真听讲,尤其是双体人科学家,他们的两个头分工明确,一个负责听,一个负责记录,偶尔还会小声讨论。他觉得,这种认真的态度,是蓝顿文明发展的希望。

课程的最后,李默安排了分组实验,让双体人科学家和地球工程师组队,一起操作磁悬浮原理演示仪,尝试调整磁场强度,观察金属球悬浮高度的变化。卡娅和王磊分在一组,王磊负责操作设备,卡娅负责记录数据。一开始,他们调整磁场强度的时候,金属球总是不稳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卡娅的两个头讨论了一会儿,左边的头对王磊说:“是不是……磁场分布……不均匀?我们可以……调整线圈的位置。”王磊觉得有道理,按照卡娅的建议调整了线圈,金属球果然稳定了下来。

实验结束后,卡娅兴奋地对王磊说:“原来……调整线圈……能让磁场更均匀!我们双体人的……韧藤编织,也是这样,调整……藤蔓的位置,能让编织品……更结实。”王磊笑着说:“是啊,很多原理都是相通的,你们的韧藤编织技术,其实也蕴含着结构力学的知识,以后我们可以一起研究,看看能不能把你们的传统技术和地球的科技结合起来。”卡娅的两个头同时点头,眼里充满了期待。

米凡和李默看着学员们热烈讨论的场景,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李默小声对米凡说:“先生,您看,这样的互动多好,不仅能传授技术,还能促进两种文明的交流。”米凡点点头:“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蓝顿的发展,不是地球单方面的‘施舍’,而是两种文明的‘融合’。只有让双体人真正参与到科技研发中,他们才能真正掌握技术,蓝顿的文明才能真正扎根。”

6. 后勤部门的转变:林野的觉醒与新的目标

与此同时,被调到后勤部门的林野,正在经历一场思想上的转变。后勤部门的工作和他想象中的完全不同——没有激烈的训练,没有武器装备,只有没完没了的物资清点、设备维护和后勤保障。一开始,林野很沮丧,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甚至有些怨恨米凡的决定。

林野的日常工作是维护能量步枪——后勤部门有一个专门的武器维护车间,里面放着从训练场上回收的能量步枪,有些是零件磨损,有些是能量回路故障。第一天上班,他就遇到了麻烦:一把能量步枪的能量回路断了,他按照说明书上的步骤修复,却怎么也接不上。负责后勤部门的张科长看到他焦躁的样子,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小林,别急,维护武器和在战场上使用武器不一样,需要耐心和细心。”

张科长是地球移民,之前在地球的军队里就是后勤兵,有二十年的武器维护经验。他拿起那把能量步枪,指着能量回路的接口说:“你看,这个接口很细,断的时候可能有金属碎屑留在里面,你得先把碎屑清理干净,再用专用的焊接笔连接,力度不能太大,不然会把接口焊死。”林野按照张科长的指导,小心翼翼地清理接口,再用焊接笔连接,果然成功了。看着修复好的能量步枪,林野的心里有了一丝成就感,但很快又被失落取代——他觉得这种“小成就”,和他想象中的“军功”差太远了。

张科长看出了林野的心思,晚上下班后,他邀请林野去后勤部门的休息室聊天。休息室里放着一个全息投影仪,张科长打开投影仪,调出了艾买尔星球内乱的影像。影像里,艾买尔的士兵拿着重型武器互相攻击,城市被炸毁,平民四处逃亡,一个孩子抱着死去的父母痛哭。林野看得目瞪口呆,他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场景。“这是艾买尔星球内乱时的真实影像,”张科长的声音很沉重,“艾买尔的军队一开始也是为了保护家园,但后来,有些人把权力和军功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最后变成了这个样子。”

林野的心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想起自己参军时的想法——“用军功获得权力,再用权力保护他人”,但影像里的场景告诉他,权力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只会带来毁灭。“张科长,我之前……是不是错了?”林野的声音有些颤抖。张科长点点头,又调出了另一段影像——那是地球星际舰队在“卡伦星系”围剿海盗的场景,赵峰当时是舰长,他带领舰队保护了卡伦星系的平民,却因为不想伤害无辜的海盗家属,放弃了追击海盗的机会,最后没有获得任何军功。“赵峰舰长当时说,‘我们参军是为了守护,不是为了军功。如果为了军功而伤害无辜,那我们和海盗有什么区别?’”

小主,

林野沉默了,他想起自己的父亲——父亲虽然是退伍军人,有很多军功章,但父亲经常对他说:“军功章不是用来炫耀的,是用来提醒自己,肩上有守护他人的责任。”以前他不懂这句话的意思,现在终于明白了。“张科长,我知道错了。”林野的眼里泛起了泪光,“我之前太执着于军功和权力,却忘了参军的初心是守护。”张科长拍了拍他的肩膀:“知道错了就好,后勤部门虽然没有战场上的激烈,但同样重要。士兵们在训练场上能用好武器,在战场上能保护自己和他人,都离不开我们的维护。我们的工作,就是士兵们最坚实的后盾,这也是一种守护。”

从那天起,林野像变了一个人。他不再抱怨工作枯燥,而是认真学习武器维护知识,不仅修复能量步枪,还主动研究如何改进维护流程。他发现,训练场上回收的能量步枪,很多故障都是因为士兵操作不当造成的,于是他整理了一份《能量步枪正确操作指南》,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图片,详细说明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还主动去训练场上给士兵们讲解。

有一次,双体人士兵卡姆在使用能量步枪时,因为不熟悉操作,导致能量回路过热。林野立刻跑过去,关掉电源,检查步枪的状况。“别担心,只是过热,冷却一下就好。”林野一边安抚卡姆,一边拿出指南,指着其中一页说,“你看,这里写着,连续射击十分钟后,要停顿两分钟让步枪冷却,不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卡姆的两个头认真地看着指南,左边的头说:“谢谢……林野,之前……没人告诉我们……这个。”右边的头补充道:“你讲得……很清楚,我们记住了。”

林野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张科长把他推荐给了赵峰。赵峰专门来看过林野的工作,看到他熟练地修复武器,还耐心地给士兵们讲解操作知识,赵峰很欣慰。“林野,你现在明白了‘守护’的含义了吗?”赵峰问。林野点点头:“报告长官,我明白了。守护不一定要在战场上,在后勤部门,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士兵们提供支持,也是一种守护。我现在的目标,就是让每一把武器都能正常使用,让每一个士兵都能安全训练、安全执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