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成员一致同意,拓荒舰队的任务重心随之调整。原本的十支拓荒舰队拆分重组,五支继续负责未知星域探索和文明吸纳,另外五支则转型为“隐患排查舰队”,配备专业的暗能检测设备和净化工具,对宇宙中的废弃星域、碎星带、星云深处等隐蔽区域进行地毯式排查。
术也在不断升级。地球的人工智能系统与星鱼族的感知技术结合,研发出“暗能隐患智能识别系统”,能快速分析星域数据,锁定潜在隐患区域,让排查效率提升了三倍;晶灵族和云栖族联合优化了净化技术,研发出“本源-自然双效净化剂”,能更快速、彻底地剥离能源载体中的暗能污染;绿藤族则培育出了“噬暗孢子”,可通过星际风传播,对大范围的轻度暗能污染进行净化,无需人工干预。
密统帝国:星路拓荒
九、排查行动:宇宙角落的隐患清除
排查行动在全宇宙范围内展开,排查舰队的足迹遍布同盟掌控的每一片星域,甚至延伸到了曾经的暗影象限边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陆续发现了多处暗影文明的遗留隐患:在一片废弃的行星矿区,找到了三个隐藏的暗能实验室,里面存放着大量未完成的暗能武器,实验台上还残留着被暗能腐蚀的生物样本,散发着刺鼻的异味;在星云深处,发现了一艘处于休眠状态的暗影侦查舰,舰体被厚重的星云尘埃包裹,舰内的能源核心仍在缓慢运转,残留着部分未被销毁的情报数据;在一颗早已失去生命迹象的死亡星球地下,找到了一个小型暗能储备点,储备点内的能量晶体虽已过半失效,但剩余的暗能仍在缓慢渗透,污染着周边的土壤和岩层。
每发现一处隐患,排查舰队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精准的处理方案:对于暗能实验室和储备点,先由星鱼族感知者锁定暗能核心位置,再由净化小队携带“本源-自然双效净化剂”深入内部,剥离能量载体中的暗能污染,待净化完成后,用星岩-合金共振炮彻底摧毁设施,避免残留隐患;对于休眠的暗影战舰,技术人员会先远程破解其能源系统,强制切断休眠程序,再派遣突击队登舰提取情报数据,确认无遗漏后,集中火力将战舰摧毁,确保其无法被重新激活;对于已经被轻度污染的区域,则投放大量绿藤族培育的“噬暗孢子”,这种孢子可通过星际风自由传播,主动吸附空气中的暗能粒子,待吸收饱和后自动分解,无需人工干预,能高效完成大范围的轻度污染净化。
排查行动持续了整整一年,期间各舰队克服了星云干扰、碎星撞击、暗能辐射等诸多困难,甚至有两艘侦查舰在排查过程中因遭遇暗能爆炸而损毁,三名船员牺牲。但所有付出都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同盟共清除暗影文明遗留隐患47处,彻底销毁暗能武器生产线3条、休眠战舰12艘、未完成的暗能储备装置17个,净化被轻度污染的星域11片,将暗影文明卷土重来的风险降到了最低。当最后一处隐患被清除的消息传回同盟总部时,水晶城邦的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各文明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纪念这场跨越宇宙的“大扫除”,也缅怀那些为隐患排查牺牲的战士。
十、新盟助力:小众文明的独特贡献
隐患排查行动的顺利完成,除了核心文明的主力输出,新晋加盟的小众文明也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价值,用各自的独特能力为同盟贡献着力量。擅长引力操控的星絮文明,在碎星带排查时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能通过精准操控引力场,将密集的碎星碎片暂时推开,为排查舰队开辟安全的航行通道,同时利用引力波探测,穿透厚重的星云尘埃,精准定位隐藏在碎片深处的暗能装置,让排查效率提升了近一倍。
精通晶体能源存储的彩晶文明,则为净化小队提供了特制的“暗能收纳晶”。这种晶体经过特殊培育,能在短时间内吸附大量游离暗能,并将其封印在内部,避免净化过程中暗能溢出扩散。在处理暗能实验室的高浓度暗能废料时,暗能收纳晶发挥了奇效,原本需要耗费大量本源能量才能中和的暗能废料,只需将收纳晶放入其中,便能快速完成收纳封印,极大降低了净化小队的能量消耗和安全风险。
掌握地下矿脉勘探技术的岩穴文明,更是成为了行星内部隐患排查的“主力军”。他们的感知者能通过触碰岩层,感知到地下数千米深处的能量波动,哪怕是被深埋在矿脉中的小型暗能装置,也能精准定位。在死亡星球的暗能储备点排查中,正是岩穴文明的感知者率先发现了储备点下方隐藏的暗能输送管线,避免了排查小队因遗漏管线而导致的暗能残留,确保了净化的彻底性。
这些小众文明的贡献,让同盟深刻意识到“文明无强弱,协作即力量”的真谛。宇宙共生理事会专门出台了《小众文明扶持计划》,为新晋加盟的弱小文明提供科技援助、能源支持和军事保护,同时建立了“文明特长数据库”,将每个文明的独特能力分类记录,以便在后续的任务中精准调配力量。星絮文明获得了晶灵族的本源能量水晶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引力操控的稳定性;彩晶文明与地球合作,优化了晶体的量产工艺,让暗能收纳晶得以大规模装备;岩穴文明则得到了岩晶族的星岩勘探设备,拓展了地下探测的深度和范围。各文明在互助共赢中共同成长,同盟的凝聚力也愈发牢固。
小主,
十一、星路延伸:拓荒计划的全新阶段
随着隐患排查任务的结束,星路拓荒计划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宇宙共生理事会经过商议,将拓荒范围从迷雾星海拓展到了更遥远的“螺旋臂星域”,这里距离同盟核心区域超过百万光年,星图空白区域占比达70%,不仅可能存在更多宜居星球和清洁能源,还极有可能接触到未被宇宙主流文明发现的“原生文明”,是宇宙探索的一片处女地。
为了适应更远距离的拓荒需求,同盟对拓荒舰队进行了全面升级:地球的工程师们研发出了“恒星引力加速引擎”,借助沿途恒星的引力场进行加速,让舰队的航行速度提升了两倍,大大缩短了跨星域航行的时间;晶灵族和星桥文明合作,在拓荒路线上建立了多个“空间折叠驿站”,舰队只需抵达驿站,就能通过空间折叠技术瞬间跨越数十光年的距离,解决了远距离航行的能源消耗和船员续航问题;绿藤族则在舰队中配备了“生态循环舱”,舱内培育着各类可食用植物和微生物,能实现食物、水和空气的自给自足,让长时间的星际航行不再依赖补给舰。
升级后的拓荒舰队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由速度最快的光晶战舰组成,负责开路侦查,绘制初步星图,排查航行路线上的危险;第二梯队为核心拓荒力量,搭载着外交、科研、生态等多领域团队,负责宜居星球勘探、能源探测和文明接触;第三梯队则是后勤保障舰队,携带大量的生态堡垒种子、净化设备和补给物资,为前两梯队提供全方位支持。米凡虽然不再亲自带队,但始终关注着拓荒进展,通过远程通讯为舰队提供指导,他强调:“新阶段的拓荒,不仅要追求资源和疆域的拓展,更要注重与原生文明的平等交流,尊重他们的发展轨迹,绝不能以强者姿态进行干预。”
十二、原生文明:与世隔绝的丛林族群
第一拓荒舰队在螺旋臂星域航行三个月后,终于有了重大发现。星鱼族的感知者浪汐在一片密集的丛林星域中,捕捉到了微弱的智慧生命能量波动:“前方五万光年处,有一颗被巨型丛林覆盖的星球,能量波动显示,星球上存在一个原生文明,他们的能量体系较为原始,似乎尚未掌握星际航行技术。”
舰队按照米凡的嘱托,并未直接靠近星球,而是在星域边缘停泊,释放了多架隐形侦查无人机,对这颗被命名为“丛林星”的星球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隐蔽观测。观测数据显示,丛林星的地表90%被巨型植物覆盖,这些植物最高可达千米,枝干交错,形成了多层立体的丛林生态系统;星球上的原生文明自称为“绿鬃族”,他们身形健壮,体表覆盖着绿色的毛发,擅长攀爬和丛林潜伏,以狩猎和采集丛林果实为生,社会结构为部落制,每个部落由酋长统领,部落之间偶有纷争,但无大规模战争。
绿鬃族的科技水平极为落后,尚未发明金属工具,日常使用的武器多为打磨后的石器和木质长矛,唯一的特殊能力是能与丛林中的植物建立简单的感应,通过植物的异动感知危险。他们从未接触过外界文明,对星球之外的宇宙毫无概念,当侦查无人机低空掠过丛林时,绿鬃族的族人会惊恐地躲进树洞,将其视为“天空中的怪物”。
“这是一个典型的原生文明,处于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舰队的外交顾问分析道,“按照同盟的准则,我们不能直接介入他们的发展,但若能与他们建立友好联系,分享一些基础的农业和医疗技术,既能体现同盟的和平理念,也能为后续的文明交流积累经验。”舰队指挥官最终决定,派遣一支由生态学家、外交使者和医疗人员组成的小型接触团队,携带少量的植物种子、简易医疗设备和无攻击性的礼物,以和平姿态与绿鬃族进行首次接触。
十三、初次接触:误解与信任的建立
接触团队乘坐一艘外形圆润、无任何武器装备的小型登陆舰,降落在丛林星最大的绿鬃族部落附近的一片开阔空地。登陆舰的舱门缓缓打开,团队成员身着轻便的生态服,手中捧着装有改良型高产谷物种子的容器和用彩晶打造的饰品,小心翼翼地走下登陆舰,朝着部落的方向走去。
绿鬃族的族人很快发现了他们,部落的警戒哨立刻发出尖锐的呼啸,数百名手持石器和长矛的绿鬃族战士从丛林中冲出,将接触团队团团围住,眼中充满了警惕和敌意。部落酋长“绿岩”是一位身形高大、毛发呈深绿色的老者,他手持一根镶嵌着兽骨的木杖,走到团队面前,低沉地嘶吼着,虽然无法听懂,但从他的语气和姿态中,能感受到强烈的戒备。
外交使者立刻停下脚步,将手中的礼物缓缓放在地上,做出双手摊开的友好手势,同时启动了通用翻译器,用温和的语气说道:“您好,我们是来自星际和平同盟的使者,跨越星空而来,没有任何恶意,只是想与你们成为朋友。这些礼物是我们的心意,希望能表达我们的善意。”翻译器将话语转化为绿鬃族的语言,虽然语调略显生硬,但足以让绿鬃族理解大致含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绿岩酋长皱着眉头,目光在登陆舰和礼物之间来回扫视,并未放松警惕。就在这时,部落中一名年幼的绿鬃族孩童突发疾病,面色苍白,呼吸困难,族人慌乱不已,却毫无办法。接触团队的医疗人员见状,立刻上前示意可以提供帮助。绿岩酋长犹豫片刻,最终还是点了点头,默许了医疗人员的行动。
医疗人员快速为孩童进行检查,判断其为急性呼吸道感染,随即拿出简易的雾化治疗设备,为孩童进行治疗。不到半小时,孩童的呼吸逐渐平稳,面色也恢复了红润。绿鬃族的族人见状,眼中的敌意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好奇和感激。绿岩酋长亲自上前,捡起地上的彩晶饰品,仔细端详了片刻,然后对着接触团队做出了一个邀请的手势——他同意与同盟建立联系。
十四、文明引导:尊重前提下的适度援助
与绿鬃族建立初步信任后,接触团队并未急于分享先进科技,而是先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学习绿鬃族的语言和习俗,融入他们的部落生活。团队的生态学家跟着绿鬃族的族人学习狩猎和采集,了解他们的食物来源和生存方式;外交使者则与绿岩酋长促膝长谈,向他讲述宇宙的广阔和同盟的和平理念,同时也倾听绿鬃族的历史和部落文化。
在充分了解绿鬃族的需求后,接触团队开始提供适度的援助。生态学家将改良型的高产谷物种子交给绿鬃族,教他们简单的耕种技巧——这些谷物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产量是他们现有作物的三倍,且无需复杂的种植工具,只需利用丛林中的土地就能种植。绿鬃族的族人起初对此充满疑虑,但在试种一小块土地,看到谷物快速生长、丰收后,彻底信服,纷纷向生态学家请教耕种方法。
医疗人员则为绿鬃族的族人普及基础的卫生知识,教他们如何处理伤口、预防常见疾病,同时留下了大量的简易医疗包,里面装有消毒药水、绷带和治疗常见疾病的药物。他们还帮助绿鬃族建立了简单的医疗站,培训了几名部落成员成为基础医疗人员,确保在团队离开后,绿鬃族也能应对常见的健康问题。
接触团队始终坚守“尊重为主、适度援助”的原则,从未主动展示星际战舰、能量武器等可能引发恐慌的先进装备,也没有试图改变绿鬃族的部落制度和文化习俗。当绿岩酋长询问登陆舰的动力原理时,外交使者只是简单解释为“借助天空的力量航行”,并未深入讲解科技细节。这种平等、尊重的态度,让绿鬃族对同盟充满了信任,绿岩酋长代表全体族人,与接触团队签订了友好协议,承诺永远保持和平,允许同盟的侦查无人机在星球周边进行观测,但拒绝了立刻加入同盟的邀请——他们希望先完成内部的发展,再考虑融入更广阔的宇宙。
十五、拓荒丰碑:宇宙版图的持续扩张
随着与绿鬃族的友好接触成功,第一拓荒舰队在螺旋臂星域的探索愈发顺利。在接下来的半年里,他们陆续发现了8颗宜居星球,其中两颗星球富含稀有的“星核矿石”,这种矿石是制造恒星引力加速引擎的核心材料,此前同盟的储量极为有限,这一发现彻底解决了引擎量产的原料难题;另外三颗星球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土壤,适合大规模的生态移民。
第二、三拓荒舰队也捷报频传:第二舰队在螺旋臂星域的边缘,发现了一个由三个原生文明组成的“丛林联盟”,这三个文明相互协作,共同守护着一片富含清洁能源的星域,舰队按照与绿鬃族接触的经验,与丛林联盟建立了友好关系,达成了能源贸易的初步意向;第三舰队则在一片荒芜的星域中,发现了一座远古文明的遗迹,遗迹中残留的能量痕迹显示,这个文明曾掌握着远超当前同盟的空间技术,虽然遗迹已大部分损毁,但仍发掘出了一些可修复的技术碎片,为同盟的空间折叠技术升级提供了重要线索。
截至星路拓荒计划启动一周年,同盟的宇宙版图已扩大了近三成,新增宜居星球20颗、清洁能源矿脉15处,与5个原生文明建立了友好联系,吸纳了11个和平文明加入同盟,跨文明的技术融合成果达37项。水晶城邦的中央广场上,矗立起了一座巨大的“拓荒丰碑”,碑体由各文明的代表性材料拼接而成,上面镌刻着所有拓荒舰队的名称、牺牲战士的名字,以及每一个重要的拓荒成果。
米凡站在拓荒丰碑前,看着碑面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案,心中充满了感慨。从对抗密统帝国,到抵御暗影文明,再到如今的星路拓荒,同盟走过了一条充满荆棘却始终向着光明的道路。他知道,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拓荒的脚步不会停歇,而星际和平同盟的使命,就是带着和平与共生的理念,在浩瀚的星海中,不断书写属于所有文明的共同传奇。
十六、终章:星海无垠,共生不止
岁月流转,星路拓荒计划已持续了数十年。同盟的足迹遍布本星系群的多个星域,宇宙版图不断扩张,成员文明突破五百个,形成了一个覆盖范围广阔、文明种类多元、协作机制完善的宇宙共同体。曾经的拓荒舰队,如今已发展成为常态化的宇宙探索力量,每一支舰队都配备了来自不同文明的成员,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外形,却怀揣着相同的和平理念,在星海中并肩前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云泽星的灵能水晶技术,已成为同盟的核心能源体系,结合星核文明的恒星能源技术,实现了能源的无限循环利用;绿鬃族虽然尚未加入同盟,但已掌握了基础的农业和医疗技术,部落之间的纷争逐渐减少,开始朝着更有序的社会形态发展;远古文明的空间技术碎片被成功修复,同盟的空间折叠驿站覆盖了整个探索区域,星际航行变得如同跨城市旅行般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