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
李扬走到阳台,看到那里有一个1平方米的种植箱,里面装满了改良后的火星土壤。他想起王建国儿子想要种“发光树”的愿望,嘴角露出笑容:“这个设计好,让移民能在火星有‘家的感觉’。对了,移民的工作分配怎么样了?”
“首批500万移民中,有200万是农业从业者,已分配到北极农业区和新城区的附属农场;150万是工业工人,安排到新工业谷和硫基材料车间;剩下的150万是医护、教育等服务业人员,分配到新城区的医院和学校。”项目经理调出工作分配表,“每个人的工作岗位都已提前公示,移民抵达后就能直接上岗。”
李扬点头,又去了新城区的“移民服务中心”。这里已建成10个服务窗口,分别负责户籍办理、医疗登记、子女入学等业务。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培训,模拟移民咨询的场景——有人问“火星的医保怎么用”,有人问“孩子能不能插班上学”,工作人员都能熟练解答。
“一定要让移民感受到‘回家的温暖’,不能让他们觉得陌生。”李扬对服务中心主任说,“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要第一时间上报,绝不能让移民受委屈。”
当天下午,李扬收到了地球星环城的消息:半环合拢完成,首批夸父级运输舰已准备就绪,预计下周就能启动移民输送。他立刻召开会议,部署火星的接收准备:“在太空电梯港设立10个接收点,每个接收点配备50辆接驳车,负责将移民送到安置区;安排1万名‘引导员’,一对一协助移民办理入住手续;医院要预留1000张床位,应对可能的健康问题。”
与此同时,地球内罗毕的移民集散中心里,王建国一家正在办理“移民出发手续”。他手里拿着户口本、安娜的永久居留证,还有儿子的“火星入学申请表”,跟着队伍一步步向前挪动。
“下一位,王建国!”窗口的工作人员接过材料,仔细核对后,递给他一张“移民身份卡”和一张“运输舰船票”,“您的家庭被分配到火星新城区3号安置区,住房编号3-1-501,明天上午9点在1号登船口集合,乘坐‘夸父十二号’前往地球星环城,再转乘‘夸父二十三号’前往火星。”
王建国接过身份卡和船票,手都在发抖。他的妻子安娜拿着儿子的夜光树种子,小心翼翼地放进随身包里:“种子一定要带好,到了火星,咱们就种在阳台的种植箱里。”
6岁的儿子王乐乐抱着一个新的火星模型,兴奋地说:“妈妈,到了火星,我要第一个去看发光树!还要去北极农业区看水稻!”
当天晚上,王建国一家住在集散中心的临时宿舍里。乐乐睡不着,趴在窗户上,望着远处的太空电梯——那座银色的巨塔直插云霄,顶端隐没在云层里,明天,他们就要从那里出发,前往地球星环城,再踏上火星的土地。
“爸爸,地球星环城真的像新闻里说的那样,是一条银色的环吗?”乐乐问。
“对,”王建国摸了摸儿子的头,“那是一条能送我们去火星的环,等你看到了,一定会觉得很神奇。”
乐乐点点头,又问:“火星的家真的有阳台吗?我能把种子种在那里吗?”
“当然能,”安娜笑着说,“妈妈已经查过了,火星的阳光虽然比地球弱,但足够让夜光树生长,等它长大了,晚上会发出淡绿色的光,比地球的路灯还漂亮。”
王建国看着妻子和儿子,心里充满了期待。他想起半年前第一次来集散中心时的焦虑,想起排队时的煎熬,而现在,他手里握着前往火星的船票,家里的住房已经准备好,工作也已分配妥当,所有的等待都有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