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金星新居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天,他们体验了金星的“重力适应”——金星的重力约为地球的0.9倍,虽与地球接近,但长时间行走仍会感到腿部乏力。训练师带着他们在专用的重力训练舱练习,逐渐适应这种轻微的失重感,避免后续工作中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

最关键的是“紧急避险训练”。金星偶尔会出现突发的“硫酸气流脉冲”,虽然有磁场屏障和生态隔离带阻挡,但仍需掌握应对方法。训练中,警报突然响起,模拟硫酸气流来袭,移民们需要在5分钟内穿戴好全套防护服,躲进就近的避难舱。张薇第一次尝试时用了6分钟,经过反复练习,最终将时间缩短到3分钟,达到了安全标准。

适应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5号舱的移民李工对硫基材料过敏,接触后皮肤出现红肿。前哨站的医疗团队立刻为他调整了居住环境,将所有硫基材料部件更换为钛合金材质,并为他安排了室内工作(原本他负责工业园的现场调试),改为远程监控设备参数。“金星的移民政策,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赵宇在医疗会议上强调,“我们不能让环境问题,挡住任何人建设家园的脚步。”

7天的隔离适应结束后,1000名移民正式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金星的“人类活动网络”第一次真正成型。

张薇和其他20名生态工程师被分配到“新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她的主要任务是监测耐硫绒蕨的生长情况,评估其对工业园废气的吸收效率。每天清晨,她都会驾驶小型“低空巡逻艇”(红警“运输机”改良,抗高温、低噪音),沿着生态隔离带巡查,用便携式监测仪采集蕨类叶片和周边空气样本。

“今天的二氧化硫浓度比昨天低了0.002%,绒蕨的叶片叶绿素活性提升了5%!”张薇将数据上传到生态数据库,脸上露出笑容。她发现,绒蕨的叶片绒毛能吸附空气中的硫颗粒,根部还能将土壤中的硫元素转化为无害的硫化物,比之前预期的净化效果更好。“我们可以建议王教授,在隔离带扩大绒蕨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提升工业废气的过滤能力。”

李伟则加入了硫基工业园二期工程的技术团队,负责硫基复合材料的深加工设备调试。他每天都要穿着抗高温防护服,在车间内工作6小时——车间的温度控制在50℃(比地表低230℃),但长时间接触高温设备,仍会感到燥热。“这批设备是火星新工业谷生产的,第一次在金星的环境下运行,需要调整参数适应这里的重力和大气压力。”李伟一边调试设备,一边记录数据,“昨天已经成功生产出第一批硫基管道配件,强度比预期高10%,正好用于前哨站的供水管道扩建。”

除了科研和工业岗位,还有300名移民负责“生态维护”。陈雪就是其中一员,她的工作是维护新三角洲的灌溉系统和植被。每天,她都会和团队一起检查滴灌管道是否有堵塞,清理田间的杂草(主要是适应力极强的“金星稗草”),还要给狗尾草和苜蓿喷洒“抗高温营养液”。“这些植物虽然经过改良,但金星的高温还是会影响它们的灌浆效率,营养液能帮助它们更好地积累养分。”陈雪蹲在田间,轻轻抚摸着狗尾草的穗子,“你看,这穗子比上周饱满多了,再过一个月,就能收获第一批种子,用于扩大种植面积。”

前哨站的生活也逐渐有了“家”的气息。食堂每天会提供改良版的地球食物——比如耐高温培育的大米、番茄,还有从北极海捕捞的高温鳟鱼,经过烹饪后,几乎尝不出硫磺味;休闲区配备了全息投影设备,移民们可以和地球、火星的家人视频通话,分享在金星的生活;每周日下午,还会举办“金星交流会”,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享生态监测的新发现,甚至有人提议成立“金星兴趣小组”,比如摄影小组记录星球变化,种植小组尝试培育新的蔬菜品种。

张薇就参加了摄影小组。她最喜欢在傍晚时分,到北极海沿岸拍摄“金星黄昏”——淡橙色的阳光透过平流层的反射云,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岸边的绒蕨和狗尾草被镀上一层金色,远处的工业园厂房亮着灯光,与天空的云霞交相辉映。“我每天都会拍一张照片,等到年底,就能做成‘金星四季’的相册,寄给地球的家人,让他们看看我在这里建设的家园。”

随着移民的到来,金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是“资源消耗”——1000人的日常用水、用电、食物需求,比之前的100人科研团队增加了10倍。前哨站的供水系统一度出现压力不足的问题,秦思远团队立刻调整了北极海的海水淡化厂参数,将日处理量从10万吨提升至20万吨,同时在居住舱安装“水循环系统”,将生活用水净化后用于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