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降温攻坚与绿芽破土

负责地热项目的张工程师立刻响应:“我们已经准备好了10台‘超深钻探机器人’(红警“矿车”与星战“激光钻头”结合),能钻透5公里的岩层,直达火山的岩浆囊。只要将热能导出管插入岩浆囊,就能把热量转化为电能,预计每小时能发电200兆瓦,足够供应后续新三角洲的生态设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天下午,地热团队乘坐运输艇抵达玛亚特山脚下。这里的地表温度仍高达380℃,岩石表面泛着暗红色的灼热光泽,偶尔有白色的硫酸蒸汽从岩石缝隙中渗出。超深钻探机器人的激光钻头启动,红色的激光束像一把利剑,瞬间在岩石上钻出一个直径1米的孔洞,钻头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向地下推进。

“钻探深度3公里,接近岩浆囊边缘!”操作员的声音带着兴奋,“检测到岩浆温度1200℃,压力稳定在8MPa,符合热能导出条件!”

但就在导出管准备插入孔洞时,岩浆囊的压力突然飙升至12MPa,大量岩浆顺着孔洞喷涌而出,形成一道50米高的“岩浆喷泉”,灼热的岩浆朝着附近的钻探机器人蔓延,眼看就要将设备融化。

“启动‘低温封堵弹’!”张工程师大喊。钻探机器人的尾部立刻弹出一枚银色弹药,弹药落入孔洞后,瞬间释放出-200℃的低温液氮,将喷涌的岩浆暂时冻结,形成一道“冰塞”。同时,梁小龙驾驶着拦截机赶到,念动力覆盖住岩浆喷泉的顶部,像一只无形的盖子,压制住岩浆的喷发势头。

“快调整导出管的直径!把原来的1米管换成1.5米,增加泄压空间!”秦思远通过远程操控,调整着导出管的参数。地热团队趁机将加粗的导出管插入孔洞,移除冰塞后,岩浆顺着导出管缓缓流入地表的“热能转换炉”,炉体外侧的冷却系统启动,将岩浆的热能转化为电能,仪表盘上的发电量数值开始稳步上升。

“玛亚特山地热电站启动成功!”张工程师的声音带着劫后余生的喜悦,“岩浆压力已降至6MPa,火山喷发风险降低80%,发电量稳定在180兆瓦,足够供应新三角洲的所有设备!”

解决了大气和火山的问题,陆地生态培育终于迎来了关键节点。新三角洲区域的土壤经过前期蓝藻改良,pH值已从1.8升至6.2,含硫量降至0.3%,符合金穗狗尾草的生长条件。王教授团队乘坐“低空播种机”,将1000亩的狗尾草种子均匀撒在新三角洲的土壤中,同时部署了500台“微型灌溉机器人”,从北极海抽取淡化后的海水,为种子提供水分。

播种后的第三天,当梁小龙驾驶拦截机巡查新三角洲时,突然发现地面上冒出了点点淡绿色——金穗狗尾草发芽了!这些幼苗只有3厘米高,叶片呈淡绿色,表面覆盖着一层细密的绒毛(能反射部分阳光,降低高温伤害),根系深深扎入土壤,正缓慢分泌碱性物质,进一步改良土壤。

“王教授!快来看!发芽了!真的发芽了!”梁小龙的声音在通讯频道里炸开,他操控拦截机低空悬停,对着幼苗拍摄高清画面,“至少有80%的种子发芽了,比预期还高!”

王教授立刻通过远程监测系统调取数据,脸上露出激动的笑容:“幼苗的叶绿素活性正常,根系生长速度每天0.5厘米,预计两周后就能长到30厘米高,进入灌浆期。我们还发现,狗尾草周围的土壤pH值正在缓慢上升,已经达到6.5了,这说明它们的固氮和改良能力比预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