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磁场筑盾与蓝海成型

接下来的12小时里,剩余11座发生器陆续完成部署。当最后一座发生器在A12点启动时,12道淡蓝色的磁场波纹在同步轨道交汇,形成一道覆盖整个金星的“磁场穹顶”。探测器传回的数据显示:上层大气的氧元素逃逸率从每秒1000吨骤降至每秒10吨,太阳风被磁场成功阻挡在穹顶外侧,只有少量高能粒子能穿透屏障,对大气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磁场屏障构建完成!”秦思远激动地握拳,“现在,咱们可以放心推进‘北极海’的蓄水工程了——没有了大气逃逸的顾虑,液态水和氧气能长期留存,生态系统构建的基础才算真正稳固。”

与此同时,金星地表的“北极海”蓄水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撞击点的临时湖泊已通过天然河道,将水引入伊师塔地高原的核心区域,但河道中堆积的火山灰和岩石碎屑,导致水流速度远低于预期,部分狭窄河段甚至出现堵塞,水位持续上涨,有漫溢到周边CO?固化器的风险。

“梁小龙,你快去伊师塔地支援!用念动力清理堵塞的河道!”李扬对着通讯频道喊道。

正在同步轨道巡查磁场发生器的梁小龙,立刻驾驶拦截机俯冲而下,不到20分钟就抵达堵塞最严重的“新苏伊士河道”——这条河道宽50米,深度3米,中间被一块直径20米的熔岩巨石堵塞,水流在巨石上游形成了10米高的“小瀑布”,周边的蓝藻因水位上涨,正逐渐被淹没。

“看我的!”梁小龙激活念动力,双手在驾驶舱内做出“推举”的动作。地面上,那块重达1000吨的熔岩巨石突然被抬起,缓缓移向河道边缘,稳稳落在空地上。堵塞物被清除后,水流像脱缰的野马般向下游奔去,河道两侧的蓝藻重新暴露在空气中,淡绿色的叶片在水流中轻轻晃动,仿佛在“道谢”。

“还有三处堵塞点,我马上过去!”梁小龙没有停歇,驾驶拦截机沿着河道飞行,念动力不断清理着堆积的火山灰和碎石。在他的支援下,不到1小时,所有堵塞的河道都恢复畅通,临时湖泊的水以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朝着伊师塔地高原的低洼区域推进。

秦思远团队则在河道沿线部署了200台“水质监测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外形像小型潜艇,能潜入水中,实时检测pH值、含硫量、氧浓度等参数。当机器人传回首批数据时,生物团队的欢呼声在通讯频道里炸开——河道水的pH值已从最初的2.5升至5.8,含硫量降至0.5%,氧浓度达8%,完全满足“耐热水蚤”和蓝藻的生长需求,甚至能支持更复杂的水生生物存活。

“咱们可以投放‘耐热海藻’了!”生物团队负责人的声音带着兴奋,“这种海藻是从地球热泉藻改造而来,能在350℃水温下繁殖,还能吸收水中的硫元素,进一步改善水质,同时为后续引入的鱼类提供食物。”

李扬批准了投放计划。当天下午,100吨耐热海藻种子通过“空中播种机”(红警“运输机”改良),均匀撒在河道和临时湖泊中。三天后,探测器传回的画面显示,水面上已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绿色藻膜,阳光透过藻膜,在水下形成斑驳的光影,耐热水蚤在藻膜间穿梭,偶尔能看到几尾淡红色的“高温鳟鱼”——这是生物团队提前培育的鱼类,能耐受340℃水温,是北极海食物链的重要一环。

撞击后的第十五天,“北极海”的初步形态终于显现。这片由临时湖泊和河道组成的水域,总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50米,最深处位于伊师塔地高原的核心区域,达150米。从同步轨道望去,淡蓝色的水域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金星暗褐色的地表上,与平流层的硫酸云(覆盖率已降至38%)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