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关键的第三步是生成臭氧层。控制器的蓝光开始聚焦在平流层25公里高度,那里的氧气分子在能量激发下发生电离,重新组合成臭氧分子(O?)。屏幕上的臭氧浓度曲线以每天5 Dobson单位的速度稳步上升,预计一个月后就能达到地球的60%。
“同步启动‘臭氧蓝藻’投放程序。”李扬下令。
马里奥舰队的运输船立刻行动起来,在海洋和湖泊中投放了数万亿个改造蓝藻细胞。这些蓝藻携带了特殊的基因片段,能在光合作用中产生额外的臭氧分子,与天气控制器形成“天地协同”。
“蓝藻的投放区域经过精确计算。”生物学家介绍道,“主要集中在赤道附近的水域,这里光照充足,能让蓝藻快速繁殖,预计一周后就能形成肉眼可见的蓝绿色藻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个月的时间在精密的控制中悄然流逝。当天气控制器阵列第二次关闭时,火星的大气数据已经达到了预设目标:
- 氧气:21%(与地球完全一致)
- 氮气:73%
- 二氧化碳:5%
- 氩气及其他:1%
- 气压:98千帕(地球标准大气压的97%)
- 臭氧浓度:310 Dobson单位(超过地球平均水平)
- 紫外线指数:2.1(安全范围)
“大气成分稳定,有毒气体零检出。”周院士的声音带着激动,“现在的火星大气,不仅适合人类呼吸,甚至比地球还要干净。”
李扬再次站在观测塔上,这次他不仅摘下了头盔,还脱掉了防护服。温暖的阳光洒在皮肤上,没有丝毫灼烧感;微风拂过脸颊,带着湖水的湿润和土壤的芬芳;远处的“新亚马逊平原”上,已经能看到淡淡的绿色——那是蓝藻繁殖的迹象。
“下一步,该让这颗星球‘活’起来了。”他对秦思远说,语气中充满了期待。
非生物环境改造完成后的火星,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原始景象,仿佛地球亿万年前的洪荒时代。
从“新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往下看,整个星球的地貌轮廓清晰可见:山脉巍峨挺拔,最高海拔达米(比地球珠峰还高),山顶覆盖着皑皑白雪,山间云雾缭绕;山脚下是广阔的“新西伯利亚平原”,褐色的土地上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湖泊,湖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鹅卵石;平原边缘与“新太平洋”相连,蓝色的海面上波光粼粼,偶尔有白色的浪花拍打岸边的礁石。
“新亚马逊河”从山脉发源,蜿蜒数千公里注入海洋,沿途形成了无数个三角洲和湿地。无人机拍摄的画面显示,湿地中已经积水成潭,一些从地球带来的水生植物种子开始发芽,嫩绿的叶片漂浮在水面上。
“地质勘探显示,火星的地下水资源也非常丰富。”地质专家指着水文图,“在‘龙兴市’地下300米处,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地下含水层,水量相当于地球的贝加尔湖。我们已经钻了100口深井,水质完全达标,可以直接饮用。”
在南半球的“新非洲高原”上,遍布着火山活动的痕迹。但这些火山都处于休眠状态,喷发的风险极低。地质学家解释说:“五次小行星撞击虽然引发了火山活动,但也释放了地壳中的压力,加上地质夯实的作用,未来百万年内都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喷发。”
最引人注目的是“新地中海”周边的地貌。这个巨大的内陆湖被群山环抱,湖中有数十个小岛,岛上覆盖着厚厚的火山灰,是天然的肥沃土壤。“这里将是第一批农业试验区的首选地。”农业专家兴奋地说,“土壤检测显示,这里的氮、磷、钾含量都非常高,只需稍加改良就能种植作物。”
李扬乘坐着鹈鹕号飞行器,沿着赤道飞行了整整一天。他看到了飞流直下的瀑布——“新尼亚加拉瀑布”,水流从百米高的悬崖上倾泻而下,溅起巨大的水雾,在阳光下形成美丽的彩虹;看到了幽深的峡谷——“新科罗拉多大峡谷”,红色的岩壁层层叠叠,记录着火星亿万年的地质变迁;还看到了广袤的草原——“新蒙古草原”,虽然现在还是褐色,但土壤分析显示,这里非常适合牧草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