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赤星初现地球貌,风雨欲来布局时

“第三,百万年暴雨。”水文专家调出云层含水量数据,屏幕上的数值触目惊心,“撞击产生的能量让地表50%的水分蒸发到大气中,而火星的引力和新形成的大气环流,刚好能维持这种‘蒸发-凝结’的循环。模型预测,这场雨至少要下100万年才能让大气能量平衡。”

画面里,“新太平洋”的海面上巨浪滔天,雨点密集得像白色帷幕,测雨雷达显示小时降雨量达120毫米——这意味着一天的降水量就能填满一个西湖。更要命的是,雨水里含有的酸性物质(pH值4.2),足以腐蚀金属和岩石。

“100万年?”李扬的眉头拧成疙瘩,指节叩击着桌面,“等得起吗?我们的移民计划按年算,不是按地质年代算。”

“第四,臭氧层缺失。”大气物理学家调出紫外线监测图,红色的辐射区覆盖了火星90%的表面,“当前臭氧浓度仅为地球的8%,紫外线指数高达42(地球安全值为0-10)。前几天投放的抗辐射细菌,暴露在外三小时就全部死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投影上的模拟动画显示,没有臭氧层的保护,太阳紫外线直接穿透云层,在地表形成“辐射灼伤带”——任何裸露的生物组织,半小时内就会出现细胞坏死。这意味着,即使大气成分达标,人类也必须躲在防护罩内生存。

会议室里的气氛凝重如铁。所有人都明白,火星就像一个精心雕琢的蜡像,远看与真人无异,近看却全是致命缺陷。

“基础参数是骨架,这些问题才是血肉。”李扬的声音打破沉默,“骨架搭好了,该填血肉了——而且要快。”

三天后的联合会议上,秦思远团队的方案带着一股“红警式”的粗暴与精准,投影在众人面前。

“地质夯实是核心。”秦思远调出三维地质模型,火星被切成无数个100米×100米的方块,每个方块都标注着不同的夯实参数,“我们研发的‘量子级岩石重组仪’,能通过超时空技术将松散岩层的分子间距压缩30%,同时注入纳米级胶结剂,让土壤承载力达到地球标准。”

方案将火星表面划分为五大功能区,每个区域的夯实标准精确到厘米:

- 城市区(如规划中的“龙兴市”):地表以下50米全层夯实,承载力≥200千帕,确保高层建筑稳固;

- 农业区(如“新东北平原”):表层30厘米保留疏松结构(孔隙度40%,利于根系生长),30-50米夯实至承载力120千帕(防地下水渗透);

- 雨林区:表层50厘米疏松(孔隙度50%),下层夯实至80千帕(兼顾保水与抗倒伏);

- 海洋与湖泊底部:全层夯实至150千帕(防止湖床塌陷引发海啸);

- 自然保护区:仅做基础夯实(承载力60千帕),保留原始地质风貌。

“差异化处理是关键。”秦思远强调,“比如雨林区,表层太实了植物扎不了根,太松了又会水土流失,必须像调咖啡一样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