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赤星危机再临,舰队再启星锤

地质专家却提出了新的担忧:“现在地壳已经够脆弱了,再撞五次,会不会引发全球性的板块解体?”

“我们有黑科技科技的‘大地夯’次声波发生器。”李扬调出设备参数,“上次改造时部署的三百台发生器还在运作,每次撞击前提前启动,用0.1赫兹的低频声波让地壳岩层共振致密化,能将地震等级控制在6级以下。”

会议陷入短暂的沉默,每个人都在脑海里推演着方案的可行性。全息投影上,五颗候选小行星的轨道被红色线条连接到火星,像五根即将落下的星链。

“水资源补充测算过吗?”周院士突然问。

水文专家立刻调出数据:“五颗小行星总含水量约5.2×101?千克,加上第一次撞击残留的1.9×101?千克,总量可达2.42×101?千克,相当于地球淡水资源的40%。按火星表面积计算,平均水深可达350米,足以形成稳定的水循环系统。”

“大气呢?”梁小龙追问,“光加质量不够,还得补充大气成分吧?”

“冰质小行星里的固态二氧化碳和甲烷,撞击后会释放到大气中。”大气物理学家解释道,“五次撞击预计能让二氧化碳浓度提升至35%,甲烷浓度2%,配合植物光合作用,三年内大气压强有望达到地球的15%,基本能锁住水分和热量。”

李扬看着逐渐清晰的方案轮廓,指尖在虚拟界面上轻轻敲击:“就按五颗小行星方案执行。马里奥舰队分两批出发,第一批拖运‘冰卫-7’和‘冰卫-11’,第二批拖运剩下三颗,间隔时间一个月,给火星地壳足够的缓冲期。”

他看向指挥官:“舰队需要多久准备?”

指挥官立正敬礼:“反物质燃料储备充足,超时空牵引装置已完成检修,72小时内可出发。”

“秦老,”李扬转向秦思远,“撞击角度和时机的精确计算,就交给你们团队了。”

秦思远点头:“保证误差不超过0.5度,每次撞击都选在火星自转与公转的合力最佳点。”

会议结束时,虚拟会议室的灯光渐亮,全息投影上的火星模型依旧带着危机的红色,但五颗候选小行星的蓝色光点,像五颗希望的种子,预示着新的改造篇章。梁小龙看着李扬起身的背影,突然觉得这位“作妖”的始作俑者,肩上的担子比第一次提出改造计划时重了百倍。

第七十二小时后,马里奥舰队的三十艘舰船再次驶离地球轨道,这次的目标是小行星带的“冰卫-7”。

“冰卫-7”比谷神星小了一圈,淡蓝色的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在太阳光下像一颗巨大的蓝宝石。舰队抵达时,这颗小行星正安静地在轨道上旋转,表面的陨石坑积满了亿万年的冰雪,探测器扫描显示,其核心还藏着液态水海洋。

“比谷神星好对付多了。”梁小龙站在“马里奥一号”的舰桥,看着全息投影里的小行星,“体积小,自转慢,牵引锚点都好打。”

指挥官调出作业流程:“先派工程鹈鹕号在赤道面安装四台行星发动机,同步启动超时空锚点,然后舰队呈十字阵型布防,确保牵引力均匀。”

四台行星发动机的安装比上次顺利得多,冰卫-7的冰层更厚也更稳定,钛合金锚桩打入时几乎没有出现裂纹。当发动机喷口亮起蓝光时,整个小行星微微震颤,像从沉睡中苏醒的巨兽。

“牵引开始!”指挥官一声令下,三十艘舰船同时启动引擎,八根高分子纳米缆绳(比拖谷神星时多了两根)瞬间绷紧,冰卫-7的轨道开始缓慢偏移。

这次的航线比上次更精确,舰队全程保持着0.001%的轨道偏差率,量子纠偏系统每0.05秒调整一次引擎推力。经过二十天的匀速推进,冰卫-7拖着淡蓝色的尾迹,如期抵达火星轨道。

撞击点选在赤道偏北的“乌托邦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地壳相对厚实,且靠近之前形成的海洋,便于水资源融合。

“距离撞击还有10秒。”舰桥里的倒计时声响起,李扬和梁小龙盯着观测屏,屏幕上冰卫-7的冰层在火星引力下开始剥落,形成一场小型的冰陨石雨。

“5...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