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量转化率:89%(铁镍约束层将绝大部分能量锁在核心)
“这相当于1.6亿颗沙皇氢弹的能量在直径1200公里的空间内爆发。”秦思远的声音在黑暗中回荡,“但不用担心火星解体——第337章马里奥舰队在掏空内核时,同步用次声波武器夯实地壳,现在火星地壳的抗压强度是原计划的1.5倍。”
投影切换到聚变后的模拟:氢团中心的白光迅速扩张成燃烧的能量球,内核温度在十分钟内飙升至1200万摄氏度,随后稳定在900万摄氏度。“这团‘小太阳’的燃烧效率远超预期,按这个状态,至少能支撑50亿年。”
“更关键的是地磁场的重生速度。”陈院士接过激光笔,指向投影中逐渐展开的蓝色磁力线,“根据马里奥舰队最新传回的内核旋转数据,撞击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第30天:磁场强度达地球的15%(足以偏转大部分太阳风)
- 第180天:达地球的30%(能稳定保留大气层)
- 第365天:达地球的50%(液态水可在赤道区域稳定存在)
“这比原计划快了整整三倍。”陈院士看向赵刚,“多亏舰队在氢流中混入了铁镍粉末,相当于给内核加了‘催化剂’。”
赵刚咧嘴一笑:“那是梁少校的主意,他说玩红警时给坦克加镀层总没错。”
年轻的物理学家林薇突然举手:“秦老,撞击角度偏差哪怕0.1度,都会让冲击力偏向地幔,可能引发全球性火山喷发。马里奥舰队有把握把精度控制在0.05度内吗?”
赵刚调出舰队的轨道演算系统:“我们用了星战世界的跃迁导航算法,配合红警的超时空定位,误差能控制在0.03度。上个月在小行星带试航时,三十艘船编队掠过直径10公里的陨石,间距误差不超过50米。”
投影上弹出试航数据:十艘主力舰的推进器矢量控制精度达0.001度,时空锚点同步误差≤0.0001秒。“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敢把总工期压到一年。”李扬补充道,“马里奥舰队的技术融合,把过去需要数年的轨道修正,压缩到了两个月。”
“既然技术没问题,那为什么非选谷神星?”林薇调出小行星带的天体列表,指尖点向一颗闪烁的光点,“智神星离火星更近,马里奥舰队拖运它至少能省十天时间。”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窃窃私语。这个问题,从第326章李扬第一次在湖心亭画出撞击方案时,就成了团队争论的焦点——直到马里奥舰队从木星带传回最新勘探数据,答案才逐渐清晰。
赵刚走到星图前,调出舰队测绘的谷神星三维模型:直径950公里的灰白色球体上,被红色标记圈出三十处采矿点。“这是舰队‘勘探三号’上周传回的详图,我们派了三艘采矿船绕它航行了七天,把数据精度做到了米级。”
“第一,能量阈值。”他点开数据面板,谷神星的质量数据被放大:9.4×102?千克。“按31.2公里/秒的撞击速度,动能刚好1.3×102?焦耳——这是点燃氢聚变的最低值。”
对比图弹出:智神星质量3.1×102?千克,动能缺口67%;灶神星质量1.8×102?千克,缺口81%。“就像用锤子砸钢钉,力道不够,要么砸歪,要么砸不进去。”赵刚的比喻让科学家们笑了起来。
“第二,成分互补。”陈院士接过话头,调出舰队采集的谷神星土壤样本分析,“表面25%是冰层,换算成液态水约3.2×101?千克——正好填满火星上那些干涸的河床。”
投影上的模拟动画显示:撞击瞬间,冰层汽化形成的水蒸气在磁场中凝结成云,三个月内便可形成覆盖全球的降雨。“更重要的是它的金属成分。”陈院士指着光谱图中的峰值,“铁镍含量达43%,撞击后会融入地幔,让磁场强度提升20%——这是第338章马里奥舰队在木星带发现的关键数据。”
“第三,拖运可行性。”李扬的指尖在星图上划出谷神星的轨道,“它的近日点2.7天文单位,远日点3.6天文单位,正好在火星与木星的引力平衡点上。马里奥舰队测算过,要让它变轨,只需1.2公里/秒的速度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