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自然,”杨油匠往大铁锅里倒花生,“生花生榨不出油,得用慢火炒,炒到皮发黄,闻着有焦香才行,火大了发苦,火小了出油少。”他用长柄铲翻动花生,铁锅里“哗啦”作响,焦香渐渐弥漫开来,引得林溪直咽口水。
炒好的花生要放进石碾子碾碎。杨油匠推着碾子,一圈圈转着,花生碎从碾盘边缘涌出来,像堆金黄色的沙。“这碾子也有讲究,”他喘着气说,“不能碾太细,也不能太粗,细了榨油时会堵住油眼,粗了出油少。”
林溪帮着把花生碎装进铺着棉布的圆形容器里,做成一个个饼状的油坯。杨油匠用木槌把油坯敲紧实,再放进榨油机的榨膛里,然后转动巨大的丝杠,让榨板一点点挤压油坯。随着丝杠的转动,金黄的花生油顺着榨膛的缝隙渗出来,滴进下面的油缸里,发出“嘀嗒、嘀嗒”的声,像在数着时光。
“这得压多久?”林溪看着油坯被压得越来越扁。
“最少两个时辰,”杨油匠抹了把汗,“得慢慢压,让油一点点渗出来,急了不行,油出不干净。”
那天,林溪在油坊待了一整天,拍下了榨油的全过程:炒花生的烟火、碾花生的石碾、压油坯的丝杠、滴油的油缸,还有杨油匠额头的汗珠。她把照片发给导师,导师说这种传统榨油工艺现在很少见了,让她好好记录。
“杨爷爷,您这手艺得传下去啊,”林溪帮着收拾油桶,“现在都用机器榨油了,您这老法子怕是要失传了。”
杨油匠叹了口气:“想传,没人学啊。我儿子在城里开饭店,说这活又累又不挣钱,打死不回来。”他指着榨油机,“这老伙计,怕是陪我到最后了。”
林溪心里有点酸。她回去后,写了篇关于老油坊的文章,发在学校的公众号上,还配了视频,点击量很高。不少人留言说想起了小时候村里的油坊,还有人问怎么能买到杨油匠的花生油。
“杨爷爷,网上好多人想买您的油呢!”林溪下次来,把手机递给杨油匠看。
杨油匠看着屏幕上滚动的留言,咧开嘴笑了:“真的?城里人也稀罕这老油?”
“不光稀罕,”林溪帮他注册了个网店,“我帮您把油挂到网上卖,肯定有人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