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新皇帝

扫过这座,刚刚经历血火洗礼的宫殿,最终投向殿外,那渐渐亮起的天空。

他知道,这三呼万岁之声中,有劫后余生的庆幸。

有对未来的期盼,也有无奈的屈服和隐藏的祸心。

脚下的御座,并非舒适的安寝之榻,而是刀山火海,是千斤重担。

但他,稳稳地站定了,然后,缓缓坐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一刻,标志着,前秦一个旧时代的彻底终结。

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永兴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第二幕:永兴诏

登基大典一结束,苻坚甚至来不及,换下沉重的衮服。

便在偏殿,立刻召集了,以王猛为首的核心班底。

以及几位被紧急任命、负责关键政务的大臣。

时间紧迫,关中的烂摊子,必须立刻着手收拾。

每一刻的拖延,都可能引发新的动乱。

“景略,诏书拟得如何?”苻坚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是急切。

王猛呈上几卷,早已准备好的诏书草稿,言简意赅地禀报。

“陛下,第一诏,《止役安民诏》。明令废止,苻生一切北征相关征发。”

“所有被强征之丁壮,即刻遣返还乡,发给少量路粮。各地官府不得阻拦。”

“准!”苻坚毫不犹豫,“即刻颁发,以八百里加急速度,送达各郡县!”

“尤其是北征军沿途地区,要让他们,第一时间知道!”

“第二诏,《赈灾恤困诏》。开放长安太仓及各地官仓。”

“赈济因苻生暴政,而破产流离之百姓。”

“设置粥棚,抚恤孤寡,减免受灾郡县赋税。”

“准!此事由…褚爽立刻去办!要快,要让百姓,看到活下去的希望!”

一位中年大臣,躬身领命,脸上带着使命感。

“第三诏,《平反劝贤诏》。为强平、鱼遵等被苻生枉杀之忠臣,公开平反。”

“同时,征召天下贤才,无论胡汉,不论门第,唯才是举,入朝效力。”

“准!此事关乎人心向背,必须办得郑重!由王猛你亲自督办!”

“臣遵旨。”王猛点头。

“第四诏,《整饬军纪诏》。严令各军,严守驻地,不得扰民。”

“清算苻生时期,军中为虎作伥、民愤极大之将领,提拔有功、有德之将士。”

“要安抚好北征大军,派干员持朕手谕前往,宣布赦令,整编军队,稳定军心。”

“此事由邓羌、张蚝负责!必要时,可调兵弹压,冥顽不灵者!”

“末将领旨!”两位悍将抱拳,声如洪钟。

一道道诏令,如同救命良药,被飞快地拟定、用印、颁发出去。

它们的目标,明确而直接:止乱、安民、收心、稳军,这是新政权立足的根本。

苻坚看着,这些诏书被送走,轻轻吐出一口浊气,但眉头并未舒展。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诏令能否顺利执行?地方官是否阳奉阴违?

被触动的利益阶层,是否会反弹?庞大的北征军,是否会接受整编?

这一切,都需要强大的执行力,和后续更细致的政策,来保障。

“陛下,”王猛低声道,“当务之急,是让关中,喘过这口气。”

“后续的均田、律法、吏治、乃至…西边之事,需一步步来。”

苻坚重重点头:“朕明白,饭要一口口吃。景略,有你在,朕心稍安。”

他看向殿外,仿佛能看到,那些诏令正化作飞驰的马蹄。

将新君即位的,第一缕仁政之风,吹向满目疮痍的关中大地。

第三幕:希望燃

新君即位、颁布仁政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飞速传遍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

其带来的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的,首先变化的是声音。

街市上,那种死寂的、恐惧的压抑感,开始消散。

虽然人们依旧谨慎,但开始有了,低声的交谈。

话题无一不是,关于昨夜宫变和今天的新诏令。

“听说了吗?新皇帝登基了!是东海王!”

“阿弥陀佛!苍天有眼啊!那个魔王…终于死了!”

“真的假的?征发取消了?能回家了?官仓要放粮了!城东已经开始设粥棚了!”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百姓走出家门,相互打探、确认着消息。

当他们看到一队队士兵,确实不再凶神恶煞地抓丁抢粮,反而开始维持秩序。

甚至帮助,张贴安民告示,怀疑渐渐变成了,难以置信的惊喜。

紧接着变化的是景象,城东、城南几个主要的粥棚点,迅速排起了长龙。

虽然粥依然稀薄,但那是官家放的赈济粮!

对于饥饿已久的百姓来说,这就是活下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