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战略性的退却,谢安深知,在眼前的内外压力下,强行对抗并非上策。
他需要时间,需要等待北方出现变局。届时,主动权才能重新回到他的手中。
然而,这退却的每一步,都如同踩在刀尖之上,充满了无奈与风险。
士族们的反扑,第一回合,似乎占了上风。
第四幕:夜交易
夜色下的秦淮河,画舫如织,灯火璀璨。
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仿佛白日里的米荒与恐慌,从未发生过。
这里是建康另一面的缩影,是权贵富商们,醉生梦死的温柔乡。
在一艘最为奢华、守卫森严的画舫顶层,一场隐秘的宴会,正在进行。
主人正是中书令王国宝,他今日做富商打扮,脸上带着,志得意满的笑容。
宾客不多,却分量十足,有王珣的心腹管家、庾弘之的胞弟。
以及几位掌控着,建康大半粮食贸易的巨贾。
没有歌舞,没有喧哗,菜肴几乎无人动筷,众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王国宝身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诸位,”王国宝举杯,笑容可掬,“今日请诸位来…”
“一是赏玩这秦淮夜色,二嘛,也是为近日市面粮价之事,寻一个解决之道。”
王珣的心腹管家,微微一笑:“市中无米,百姓惶恐,确非朝廷之福。”
“我家主人,深感忧虑,已命人将家中存粮,拿出部分。”
“明日便在,城南设粥棚,以解燃眉之急。”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仿佛王家是救世主一般。
庾弘之的胞弟,也接口道:“我庾家亦当效仿。”
“只是…这米价腾贵之源,若不断绝,只怕我等散尽家财,亦是杯水车薪啊。”
他将矛头,再次引向谢安的政策。
王国宝嘿嘿一笑:“根源何在,你我心知肚明。”
“谢相一心为国,然行事不免操切,以致天怒人怨。陛下亦是,忧心忡忡啊。”
他巧妙地暗示,皇帝也对谢安不满。
那几位粮商巨头,立刻纷纷诉苦,言及官府核查、漕运不畅、成本高昂等等。
总之,米价高涨,与他们无关,全是“时局”所迫。
王国宝摆摆手,止住众人的抱怨:“好了,过去之事,不必再提。”
“当下首要是平抑粮价,安顿民心。本官已奏明陛下,请旨严查囤积居奇之辈。”
“然…所谓水至清则无鱼,有些事,也不宜追究过甚。”
他话锋一转,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
“依本官看,不如由各位牵头,成立一个‘平准社’,统筹这建康粮米购销。”
“官方不再过多干涉,由各位‘自律’。如此一来,粮价自然慢慢就平稳了。”
“大家觉得如何?” 此言一出,在座众人心领神会。
这所谓的“平准社”,不过是一个合法的价格同盟,和市场垄断组织!
由他们这几家,掌控了货源和渠道的巨头来“自律”。
米价最终定在多少,还不是,他们说了算?
王国宝这是,在用官方背书,换取他们的支持,和对市场的控制。
同时将平息米荒的“功劳”,揽到自己身上,进一步打击谢安。
“王中书此策,老成谋国,我等必定全力支持!”粮商们大喜过望,纷纷表态。
王、庾两家的代表,也交换了一个眼神,微微点头。
只要谢安的土断停止,他们的利益,就能得到保障。
由王国宝出面,收拾局面,顺便打压政敌,正是他们乐见的结果。
一场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在秦淮河的桨声灯影中达成。
百姓的饥肠辘辘,成了这些权贵豪贾们,讨价还价的筹码。
王国宝志得意满地,看着眼前景象。
利用米荒,他既讨好了世家大族,又拉拢了豪商巨贾。
还在皇帝面前,彰显了自己的“办事能力”,更进一步将谢安逼入墙角。
他仿佛已经看到,谢安在内外交困下步步退让,而自己的权力之路则愈发平坦。
画舫之外,秦淮河水静静流淌,倒映着两岸的璀璨灯火与无尽黑暗。
如同这建康城一样,浮华之下,暗流汹涌,深不见底。
士族的反扑,与权奸的勾结,正将这帝国的根基,一点点侵蚀殆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