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皇上选后,有女孩子人家忙乎开了,都想把女儿送进宫享福。
不过保皇派们对条件抠得很严。他们死活不让溥仪选汉女,说“满汉不通婚乃祖制”,最后敲定正白旗的婉蓉为皇后,
文绣是镶黄旗,当陪嫁妃子,一后一妃,全合老规矩来。
迎亲队伍必须走东华门,就因为这是“皇家专用通道”。
为此载涛专门跑去跟民国政府交涉,软磨硬泡了一个月才获批。
“……”
婚礼当天,保皇派们的表演更是拉满。
前内阁学士耆龄穿着早已过时的朝服,在东华门跪着哭“圣驾”,哭得假牙都掉了。
康有为特意从上海赶来,带着一群弟子在街边焚香跪拜,嘴里念叨“天佑大清”。
连已经改穿西装的辜鸿铭,都硬是找出件马褂穿上,说“要给皇上撑场子”。
他们还特意邀请了不少外国使节,想让“国际社会”看看“大清皇帝”的排场。
英国公使艾斯顿来的时候,载涛亲自跑去门口迎接,指着宫里的仪仗说:
“这些都是乾隆爷传下来的规制,咱们没忘本。”
结果人家只是礼貌性鼓了鼓掌,转头就在给本国的报告里写:“一场精心设计的复古闹剧。”
保皇派们最在意的是“君臣名分”。
所有送礼的人,礼单上必须写“臣某某恭进”,少一个“臣”字都得退回去重写。
徐世昌送的礼单上写“徐世昌谨赠”,载涛当场就翻了脸。
“喂!你这是没把皇上放眼里,是大逆不道!”,最后逼着徐世昌补了个“臣”字才作罢。
东北王张作霖最圆滑,在“臣”前面加了一个“微”字,成了微臣谨献银两……”
理单问题处理完,接着是大婚仪式。
婉容入宫后,一系列仪式按部就班进行。
溥仪穿着龙袍褂在乾清宫西暖阁等着,皇上得端着架子。
凤舆一到,御前大臣王公带着侍卫,引着溥仪到坤宁宫东暖阁。
福晋命妇们忙前忙后,又是熏凤舆、盖头,又是搀扶婉容,女官在前面执灯笼导引,从交泰殿到坤宁宫东暖阁。
溥仪大婚完全按照满洲风俗,晚上迎亲。
到了东暖阁,溥仪揭开婉容的盖头,两人坐在龙凤喜床上,先是吃子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