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俄罗斯科学家用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他们在极寒环境下培养团队默契的经验;一名印度工程师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冥想提升专注力的方法;一位巴西技术人员则现场演示了他们团队在高压项目下缓解压力的独特舞蹈。
苏婉儿负责统筹整个活动,并适时引导大家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她安排了几组跨文化小组,进行模拟任务演练,让成员们亲身体验因文化误解导致的协作障碍。
杨名则在一旁默默观察,神眼不断解析每个人的反应模式与潜在冲突点。他注意到一个细节:来自中东某国的技术顾问阿里始终沉默寡言,既不参与讨论,也不与其他成员互动,甚至在分组演练时故意避开关键角色。
这引起了杨名的警觉。
当天晚上,杨名和苏婉儿在临时办公室里翻阅当天的记录资料。
“你觉得阿里有问题?”苏婉儿一边整理笔记一边问。
“不能确定。”杨名摇头,“但他对文化交流的抗拒程度远超常人。而且,他的情绪波动异常稳定,几乎没有起伏。”
“你是说……他在伪装?”
“至少,他在隐藏什么。”杨名沉声道,“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接触他。”
与此同时,国际合作项目的初期成果也开始显现成效。尽管仍有摩擦,但随着文化的逐步融合,一些原本僵持的问题逐渐被打破。
但在一次核心数据审核过程中,意外再次发生。
由于翻译失误和时间观念差异,一组关键参数被错误输入,导致模型预测结果出现偏差。若未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杨名第一时间启动神眼,迅速锁定数据偏差的具体来源。他发现,问题并非源于恶意篡改,而是因为两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分析师在理解术语和优先级上产生了根本性分歧。